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校史专栏 校史钩沉 正文

雪泥鸿爪忆光华——刘修瑜教授自述与光华大学的往事(三)

发布时间:2014-01-07           点击次数:

光华大学专业设置及教师情况

光华大学疏散四川时,有理科学生,他们是理科高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在成都取得毕业证后离校,学校未再招理科学生。只有法商两院所属五个专业,即法学院下属政治系和经济系,与商学院下属会计系、工商管理系和银行系,直到1945春新增文学院的中文系。

法学院政治系是原有五系中学生人数最少的小系,女生更少,只有几人,我入校时院长是凌均吉,最有名的教授是肖公权[①]可以说“名贯中西”(详见苏良锐教授所写《一代宗师肖公权先生的生平、为人和治学》。潘大逵[②]教授曾任政治系系主任两年(详见潘先生自传《风雨六十年》,苏良弼、罗仲言(原名罗章龙曾任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主席,后除名脱党)。

经济系学生人数多,仅次于会计系,教师有彭昌国、归鉴明、彭迪先、黄宪章等等。可开课程偏重于讲述研讨各家学说,如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课。

会计系是学生人数最多的大系,除有四年制的本科外并设两年制的专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作选择,这在动荡不安,经济来源不稳定,物价飞涨的抗日战争时期,先入专科学习两年毕业获得专科证书,工作两三年后,如经济情况好转再回学校续读本科毕业取得学士资格,是一个机动可取的方法。光华大学会计系毕业学生在上海金融业与工商界工作,已有好的口碑。加上当时正当从老式记帐转变为复式借贷方记帐的改变,让原有的会计工作人员不能适应。社会上缺乏长于新式记帐,特别成本会计核算的人才,使会计系毕业生求职就业容易。所以会计系招生生源好,参加工作快,每届招生人数都多于其它系。

会计系的师资力量也强,光华大学教务长薜迪靖教授担任《高等会计学》,双眼失明,由人从宿舍扶来送上站立在讲台授课,我至今印象深刻,其它讲授初等会计,或专业会计的老师有多人,如薜迪靖、沈小宋、李卓宁、归润章[③]、颜穆渊、雷瑶芝[④]等等。

工商管理系学生人数不多,师资力量不突出临时聘请兼职的教师比较多些,学生中女生极少,可能与工作应该多在基层有关。

银行系学生人数也较少,但其中女生比重大,教师除商学院共同必修的经济类基础课为财政学、国际贸易、货币银行、保险学等,统一上课外,银行系单独开课的,贷款、金融市场等课程……多由银行高级人员前来兼任钟点课,1946年以后系主任为郑次腾教授。

中国文学系1945年春开始招生,首届学生约50人,教师都是本地人,也是成都大中学教师中的老教师来兼课,如系主任李培甫(名植)[⑤]就是四川大学的老教授,解放后,四川大学评为乙级教授,以研究“说文解字”出名,其他教师如庞石帚[⑥]、李炳英(字郁芬后任成华大学文学院院长)郭君佩、委炯若、雷履平、屈守源等等都是成都国学方面的著名教师。

此外,还有担任公共课的教师为上海来成都的卢美意、赵善贻教语文,余春庭、姚自坚、陈品端教数学,陆希洁教英语等等,女生体育课专门由女教师担任前后有两位姓杨的中年女性体育教师和一个比较年青的廖宗先。

当时的教师队伍是整齐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上海来的教师思归心切,只是陷于交通条件,一时还不能马上返沪,秋天以后有活动能力解决购车船票的老师开始离校回上海,整个学校没有像来川时有集体行动,而是陆续离校,当时又正值罢课,校方和学生也没有组织欢送之举(编者注:1945年秋,抗战胜利,光华大学上海本部立即恢复。由于当时教育部有大学规程不准永久设立分校的规定,经上海本校校董会议决,将光华成都分部移请川省地方人士接办,并将全部校产一律奉赠,定新校名为“私立成华大学”。成都分部学生对更改校名感到不满,引发学潮。同年12月10日,教育部次长杭立武视察成都,与学生代表商定,凡不愿改作成华大学之学生,均准在成华大学借读,将来仍由光华大学给予毕业证书,学潮遂息。1946年2月1日设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结束办事处”,学校正式实行改组独立,聘请王兆荣为成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刘修瑜撰写,邓晓娇整理)


[①]编者注:肖公权(1897年—1981年),原名笃平,字恭甫,自号迹园,笔名君衡、巴人、石沤,江西省泰和县人,政治学与社会史,学贯中西,于1948年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康有为思想研究》等著作,遗著辑成《萧公权全集》,计九册。

下一条:王德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