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校史专栏 校史钩沉 正文

郭复初老师谈学术团队建设

发布时间:2017-01-06           点击次数:

下面我就想着重谈谈我们的这个财务学术团队的的培养情况。

第一,主体是什么。我们的主体,是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以博士生群体为主力,横向联合本校相关的学院与系的教师,逐步辐射全国有关同行学者,组成开放式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的力量是比较大的,完成了一些大工程。主体要以导师为核心,最初是我,以后赵德武、冯健、彭韶兵、向显湖,他们当了导师过后又组织形成了以他们的博士生为主体的团队。这个团队主体是导师和博士生,联系青年教师,继而全国同行,这是第一个主体问题。

第二是目标,这个团队的目标是完成大的研究项目,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问题,要产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是说一两篇文章。

第三组织形式,我们逐渐摸索逐渐取得这个东西。第一个是通过博士生的课程讨论来凝聚力量,导师设计研究问题,开设财务专题研究的博士生课程,安排博士生课堂的讨论发言。教师把一个学期课程设计出来过后,有好多章,然后就提前在上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复印出来发给下个年级的博士生,把专题落实到人,你假期里就要抽时间准备,你们每个人按照我设计的顺序安排出来哪个先说,哪个后说。一般最先的导论是我讲,有些主要的章我要讲,其他就安排给学生,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每个人都发言,连到三节课嘛,一节半课是由准备的人讲,他讲了过后,后头一节半课,一节课大家讨论,我留个20分钟左右进行归纳,这是课堂讨论。讨论过后大家提了意见,由发言的博士生写出论文提纲,写篇文章出来。你把那个提纲写出来,要交给导师指导,写出来过后我们看你这个提纲合不合适,导师提出修改意见后由博士生写出论文交导师审阅,再修改后向有关刊物投稿,老师也可以帮着推荐发表。通过课堂准备、讨论、写出文章发表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就再进一步地,就是说这个专题我事先设计一个体系,然后要求他们在文章上进行扩展,弄出来过后就形成一本书,比如说“九五”期间《财务通论》、《财务专论》、《财务新论》,都是我设计的三个提纲,然后逐渐系统写出来,这是第一种组织形式。我觉得博士生这个课,不能只是一般地讲就算了,一定要是研讨式,要产生成果,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组织形式,导师组织国家与省政府课题的申报,组织博士生分工完成,教师根据国家指南确定研究方向,然后组织博士生讨论,看可不可以形成一个国家课题的申报,然后我提出一些方向过后,交给博士生去搞这个申报书,这个很锻炼人,初稿弄出来,大家再讨论,我最后来定稿、修改、申报,申报好了后,导师根据他们个人的研究特长来进行分工。课题的经费上,导师一定要大公无私,不要认为自己是项目负责人,就要多开支,我主要把这个经费投在学生身上去,让他们去调查研究,收集买资料,这是第二个组织形式。

第三,导师组织学校211工程的“九五”、“十五”两期项目建设,这是形成团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团队建设包括自己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还有已经毕业的博士,或者在外校的都可以把他组织起来。211工程“九五”、“十五”两期项目建设,除了我的博士生以外,当时我还邀请了现在担任财税学院院长的刘蓉, “九五”期间建设我们完成了财务管理系列研究,“十五”出版《发展财务论丛书》15部,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比如说15部财务管理丛书,基本上就是学生博士论文的题目,或者说他感兴趣的问题,很多是博士授位以后再反复修改。我联系了三家出版社,一个出版社专著赚不到什么钱,不能多出,我去跟出版社联系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5本,经济科学出版社8本,西南财大出版社2本。最后顺利地通过验收,形成了标志性的成果。

为什么说团队组织辐射到全国呢,比如90年代高教出版社和上海社科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一个财务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一共出版13本,我组织了在全国有影响的那些人,比如樊行健教授、重庆大学刘星、北京工商大学的王斌等等参与,这一个团队包括了全国很多人,他们又去组织了好多人,就形成了全国的财务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其中,我的博士生冯健、宋献忠、干胜道、何家明、伍中信完成了5本,如今,他们都成长起来了,冯健是教授、博导、社长,宋献忠是暨南大学的副校长和博导,干胜道是川大博导,何家明是教授,财税学院的总支书记,伍中信是湖南财经经济学校的校长,博导。

团队建设的效果是什么呢?

第一个效果,学校的这个学术团队成长为全国财务学界的骨干力量,这批人都成了骨干。全国财务学会年会8名共同主席,他们采取共同主席轮流负责制,我的博士生就占了4名,就有这个赵德武、伍中信、宋献忠、罗福凯,占了这个学会的50%,领导班子里面,秘书长是冯健,秘书处设在西南财大,财大成为全国财务学科的一个基地,这个学会现在已经召开了21届,每年开一次,这个影响很大了,成了全国一个大的学会。

第二个效果,学术团队导师与博士生共同研究出版的著作共计40部,这就是团队集体的力量。大家给他讨论提意见,或者导师给他做了指导出的,他自己出的我们就不算了,因为不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功劳了,他自己做的了,体现了我们团队集体的智慧,这套书在全国都很有重要影响,至于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个人论文就难以统计了,这个就很多了,因为他要毕业就要发很多,在学术团队,导师与博士生的40项成果中,获省政府奖的10项,这个40本里面有10项获省政府奖,占了25%,就是说获奖的比例还是比较大,这是一个。

第三,团队培养出了一批国家需要的高级人才,这个团队啊,也不是导师一个人的功劳,大家集体讨论形成的一批国家需要的高级人才,我55个博士生啊,现在教授21名,包括博士生导师、校领导,这个里面有数字,不是我们学校教书的,正厅级,当行长的1个,当副行长、副厅级的3个,这是在外面的,副教授8名,正处级5名,副处级2名,就是说我这一个团队出去的啊,绝大部分都成了骨干,而且特别是比如说校领导这5个,我们学校占了3个,赵德武,曾道荣,杨丹,校外两名,这个宋献忠是暨南大学的副校长,听说最近要升校长了,伍中信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校长。我觉得这是团队的建设效果之一。

(郭复初教授口述,张红霞整理)

下一条:全国模范教师郭复初老师的教育观念 上一条:追忆我的父亲梅远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