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校史专栏 校史钩沉 正文

忆光华情缘,论学术人生--访1955级工业经济系校友赵国良教授

发布时间:2016-01-08           点击次数:

1955年,赵国良首次踏进光华村。那时还名为四川财经学院的校门前有一条小河,河这边是一个怀揣着强国梦的有志青年,河那边是助他实现兴邦梦的大学校园。走上那座秀美的小桥,赵国良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人生。

怀满腔热忱行大学之路

与大学的初遇,像是一个绿色的梦。那年赵国良满怀期待,走过小桥流水,校园里依依的杨柳,端庄的万年青,伴随着栀子花香,一同点缀了他脑海中那段关于大学的记忆。

学校食堂的味道,现在想起来还会令赵教授回味无穷。“我们学校是四川省高等院校里面,学生伙食质量最好的大学。”赵国良教授如是说。美味不仅在平时有,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上街游行活动,也有不少美味“福利”。游行的时候,伙食团给每个学生发两个苹果、两个夹着原生态牛肉的面包。生活得舒适、自在,赵国良对大学的热情也一点点加深。

在享受着美丽的校园生活之余,年轻的赵国良从未忘记自己学习的使命。当时的四川财经学院,学生不多,图书馆、自修教室的座位非常宽裕。大一的一堂政治经济学课上,赵国良积极的课堂表现引起了老师的关注。当天晚上政治经济学老师就邀请赵国良到他家里去,并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列出了十一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书供他参考。第二天,刚接触政治经济学的赵国良拿着老师为他开的书单,跑到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抱回了这十一本书。

从公共课堂到师生交流,从学生活动到书本钻研,大学时期丰富多彩的时光,有如无限的能量,让赵国良教授的求知欲生根发芽,造就了他独特的治学态度。赵教授对知识的尊重,对学术的执着,以1955年的四川财经学院为中心,慢慢辐射到更宽、更远的领域。

携赤诚之心赴学术人生

四年的求学生涯,让赵国良被学校老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所深深感染。1959年毕业后,赵国良教授选择了留校任教,并开始积极参与国家多项改革实践项目,他还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三个一百工程”,申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1980年,赵国良教授的论文《论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为了写这篇论文,教授甚至自己住在草房里,不仅给门上了锁,还让他的大女儿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帮他回绝登门拜访的人。令他没有料到的是,论文一经发表,就遭到了学术界对他新理论的猛烈批判。当时还是讲师的赵国良面对质疑勇敢地反驳了那些批判他的人。而他的恩师,刘洪康老师正是他身处风浪时心中的“定海神针”。刘老师以皮球为喻,通过皮球触地反弹的规律告诉赵国良政治对经济存在反作用的原理,继而验证了他的学术理论。在赵国良教授完成第一篇论文的一年后,也就是1981年,他的第二篇反驳论文《再论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的决定性作用》继续发表,并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提及这段惊险的“论文风波”,赵老仍然记得每一个细节,他一字一句地说:“要不断地为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峰而奋斗终生。”

作为一名永远的“改革斗士”,赵老的勇气和睿智在他近六十年的学术探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迄今为止他共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每一篇都是赵教授的倾心之作,都代表了他最真实的发声。他曾说:“在一生的治学中,我很浅,我没有要求我自己达到那样的深度,但是我有一条自我的要求,我是一直做到了的,就是讲真话。我要坚持我自己的良知,我没有想通的,我绝不附和。”

以感恩之心答恩师教诲

韶华易逝,岁月匆匆,在赵教授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恩师在学业上的指点、在生活上的照顾,都化作了他心中深深的感谢,被永远珍藏。

哲学对赵老来说,是一门对教学、科研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学科,而当时的四川财经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著名人口学家、教育家的刘洪康教授,对于赵老的人生,更是有着不可取代的指导作用。赵国良毕业留校后,刘洪康教授是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老师。一个深夜里,赵国良敲开刘洪康老师的家门。在为自己的学生准备教学资料的过程中,一个哲学难题困扰了赵国良一晚上,焦急万分的他只好请教哲学老师。刘洪康教授听了问题后,说了一句:“等我查查资料再回答你。”两天后的一个下午,天下着大雨,听到敲门声的赵国良打开了教研院住处的门,令他大吃一惊的是,刘洪康教授手里拿着一把雨伞,胳膊夹着一本书,特地来回答赵国良的问题。而除了给出相关问题的解答,刘洪康教授还把带来的列宁哲学笔记送给了赵国良。那时的赵国良还只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哲学大师的来访,让他甚是激动。“永远不要忘记这本书的来源”,当天晚上赵国良在书本扉页写下的字句,是刘洪康教授对他的启迪,也是他对教授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由衷的感谢。

工业经济系教研室的文宝瑛老师,也为赵教授带来了莫大的感动与温暖,文宝瑛老师关心学生,在第一堂课上便能叫出班上所有新生的名字,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到十分温暖。赵教授还回想起了1959年的时光。他在大学毕业前参加了一场生产实习,到蓝光机械厂下车间。实习期间,赵国良突然重感冒,发高烧,请假在工厂双层床的上铺休息。负责带队的指导老师文宝瑛拿着两个饼子,踮起脚尖叫醒上铺的赵国良,递上两个饼子说:“你中午饭都没有吃,来把这两个饼子吃了。”发着高烧的赵国良当时迷迷糊糊,但那两个饼子给他留下的记忆却很深刻,“我一生吃了多少饼子,感觉最甜的就是那两个。”文老师带来的温暖,对学生的照顾,最让赵教授感动。如今文宝瑛老师已九十七岁高龄,前段时间去看望他时,赵教授和病床上的文老师双手紧握,长久不放。

“我为我能够成为一个西财人而感到特别自豪,特别温馨幸福。”

赵国良教授六十年最精彩的人生,全部融入在了西南财经大学的九十年风雨里,镌刻在这浩瀚的历史之中。光华园的一草一木,从1955年开始到现在,无论光阴怎么更替,它永远印刻在教授的心中,不曾湮灭。

(作者:通识学院2015级朱彦薇、宋子茜 指导老师:陈奇志 )

下一条:援疆岁月:扎根边陲六十年——访1952级财政系新疆校友 上一条:我的青春在成华-访成华大学校友李良玉老师